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产飞马教堂钟
天下藏
界早在400年前,中国就有人开始收藏西洋钟表,随着时间推移,精品钟表流传下来愈渐稀少,价格不菲。前些年,中国大陆藏家由于经济实力,多投向普品钟表收藏,圈子及规模较小。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消费观逐渐转变,中国钟表收藏市场逐渐繁荣。在前不久举行的安帝古伦国际钟表拍卖会上,来自亚洲地区包括香港、台湾及中国内地的收藏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竞相竞投部分具有重要意义的古董钟表及怀表,表现异常活跃。最终,拍卖会上最重要的拍卖品――钟表大师Victorin Pigue的作品“大小自鸣陀飞轮报时表”被一位亚洲收藏家以366000瑞士法郎的高价投得。钟表收藏在中国到底有怎样的前世今生呢?
西洋钟表在中国宫廷受宠
明代末年,西洋钟表由耶稣会士罗明坚和利玛窦远涉重洋传入我国。这些洋玩意在明清两朝受到了宫廷及达官显贵的喜爱。据乾隆朝巨贪和珅抄家目录中记载:和府查抄钟表计大小自鸣钟五十余座,洋表、打簧金表百余只。
清初时皇室在造办处设立造钟处,由皇帝亲派官吏督造,专为皇室生产、维修、日常养护各类名贵钟表。这一时期宫廷造办处的能工巧匠与西洋技师完成了很多名贵钟表的设计制作,如紫檀楼阁祝寿钟、铜鎏金八仙人物水法转花钟等。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钟表藏家。故宫珍藏的许多钟表都是当年乾隆皇帝收藏的,它们造型美观,制作精巧,件件都堪称绝世珍品。乾隆帝认为钟是吉祥物,钟声长鸣谐音为终生长命。乾隆一生不遗余力地收集各种奇钟异表。他曾多次下旨广东海关,让官员重金购买西洋钟表,并且制定了两条标准:一要漂亮,二要独一无二。尽管广东海关官员们费尽心机为乾隆搜罗珍稀洋表,但挑剔的乾隆仍时常以“此等粗糙洋钟不必呈进”斥责他们。
造办处造钟、修钟业务到清末时渐渐衰落,末帝溥仪当年多次以去王府井大街亨得利钟表店修理钟表为由,命心腹太监及溥杰等人将宫里名表暗自夹带,偷盗出宫。
洋钟表有了中国味
清代除了皇宫造办处造钟外,清中期以后,在苏州、南京、广州一带,许多民间钟表作坊也悄然兴起。民间工匠们学习了西方近代机械知识,让钟表从宫廷走向民间。当时,许多富商巨贾们以家里能摆设一台钟表为荣。《红楼梦》中就有十一处对钟表进行描写,以表现官宦富商人家的奢侈。嘉庆十四年,徐光启的后裔徐朝俊撰写了《自鸣钟表图法》一书,总结了西洋钟表制造、维修技术和基本理论。
清代中晚期,肃穆大气的苏钟和奢巧华丽的广钟开始盛行。苏钟也称南京钟、插屏钟,多以红木制作,有的钟壳镶嵌螺钿,机芯夹板铭文与装饰花纹采用錾花工艺,十分精美。十九世纪末,苏钟的制造工艺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华”作坊制造的苏钟,屏风别致,钟面鎏金,镌刻花纹,以造型古朴典雅、民族风格鲜明和报时清脆、走时准确驰名海外。1903年苏钟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特别奖。
苏钟、广钟虽然精美名贵,可毕竟是传统手工生产,相比洋钟产量低、造价高,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后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与深入,加之列强对我国经济掠夺与控制的加深,本土钟表生产日渐萎缩,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如今这些钟表因其独特的历史内涵和工艺特征而价值不菲,加之近年来梅年强、矫大羽先生等顶级藏家竞相追逐,更令其身价倍增。笔者曾有幸在江西著名藏家黎小吉处见到一座完好的清乾隆九铃广钟,此钟造型规整,品相完好,包浆浑厚,报刻铃音宛若天籁,令笔者大开眼界。
与中国人将传统工艺融入洋表制造相对应的是,西方钟表企业为了迎合中国市场,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订制出“中国市场表”。此类钟表抛弃了以往西洋袋表上常运用的如裸女装饰等艺术风格,转而以和合二仙、喜鹊登梅、五福临门、满族妇人、刀马人等中国传统绘画题材进行装饰,时辰刻度也以中国的天干地支计时方式为主,甚至连品牌、产地等铭文也一改以往的“洋码子”,转为汉字标注。从商业角度看,西方人这么做是为了抢占中国市场,这也为日后国产钟表以爱国为名抵抗西方资本入侵埋下伏笔。
国产钟表与洋钟表展开竞争
表行老人常讲:“瑞士表、德国钟。”民国时期,德国钟占据中国钟表市场半壁江山。当时德国钟甚至不打品牌,直接在机芯铜夹板上用钢印砸上‘德国造’三个汉字。德国钟质量好、制作精美,耐久性较强,受到社会上层的广泛欢迎。德国钟钟套精美,多用普鲁士风格的西洋人面相、战马、神鹰进行装饰,风格奢华。德国钟极为昂贵,一架三发条八音簧报时报刻的美最时八音挂钟,民国27年香港谦信洋行报价高达两百多块银元。
民国时期国内战事不断、经济不稳,德国钟表在当时是一种高端奢侈品。家中如果有德国钟表,照相、待客必然摆在厅堂最显眼的位置。由于德国钟表多“买不起”,从而激发了国人自主研发生产钟表与洋钟表竞争的热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当时以烟台宝时德顺兴造钟厂、上海昌明电气公司等钟厂为代表,生产出一大批物美价廉的机械钟。
进入上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同时将东洋钟表倾销中国。一些国内钟表企业家为了鼓舞民众爱国热忱,经常在座挂钟背板附有一段激情洋溢的爱国文字。当时烟台德顺兴造钟厂生产的时钟上就附有:“本厂经理李东山,抱实业救国、挽回利权之素志,以时钟一项漏卮极巨,乃潜心研究,历尽艰苦,始告成功……”笔者所藏的多台烟台“宝字”牌时钟背板上均贴有“请用国货”、“齐心爱国振兴实业精造我国之货勿用舶来之品”等字样。
1934年5月,冯玉祥将军在烟台考察时特意参观了永康钟厂。当他看到一台台足以与洋钟媲美的产品从同胞手中造出来时称赞道:“无论钟,无论表,大家都说外国物件好,到烟台,看钟表,装置既辉煌,机件又灵巧,谁说国货没有洋货好?”
烟台时钟在当时主要是与日本的马球、精工舍、爱知等品牌时钟展开竞争。最终,烟台钟以上乘的品质,低廉的价格,良好的信誉战胜了日本时钟,在中低端市场取得了最大份额。
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中期,烟台制钟业步入鼎盛,年产量达16万只。据当时报刊报道:“社会人士亦均以系咸乐购用。一时风声所播,遍及国内外,货物销路,日渐畅旺,北达辽宁、吉林、黑龙江各省市,南至安南、缅甸、新加坡以及南洋群岛各地。举凡交通便利之地,均可销货。”
抗战时期国产梅开五福座钟日军全面侵华后,国内钟表生产严重受阻。时至日本投降,烟台只剩下德顺兴等三家造钟厂,从业人员不足百人,年产钟表不过几千只。
挺进国际钟表收藏市场
解放以后,我国制表业获得新生,各地钟厂相继参与公私合营,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1960年,中国轻工业部带头研发出统一机芯,并率先使用在上海钟厂生产的“555”牌台钟上。随着技术的革新,钟表生产效率获得极大提高,自此钟表走入了千家万户。
近年来,古董钟表作为一种高端奢侈品,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获得了国内市场上藏家的亲睐。随着国际上古董钟表拍卖市场日趋火热,越来越多的中国藏家开始对国外钟表拍卖给予关注,海外精品钟表开始在国内各大拍卖会上频频露脸,大量曾经佚散海外的精品钟表不断回流我国。